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养生 >

从太极拳中悟“放下”

时间:2017-04-22作者:HUI 点击:


陈正雷太极拳北京总馆馆长陈媛媛授课中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这是毛泽东主席在《赠柳亚子先生》当中的一句话。大略的意思是:人生是一个很长的历程,需要面对很多客观的现实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人如果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作为衡量这些人情事物的标准,那么就难免生出不断的困扰和烦恼。而要想解决这些所要面对的问题,就要放下那个主观的小我,去辩证的往长远去看才是正道。

  在习练太极拳的注意事项当中也是如此的。因为太极拳是个“反常态”的原理和练法,以及用法。即,与我们生下来后受后天的生活,工作的习惯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和用力方式有着诸多的不尽相同。所以,在学拳的时候我们就要先把自己后天的思维模式和生理结构形态进行改变。

  我们都知道拳谱里有一个要求,即“虚心实腹,含胸拔背。”怎么做才能真正符合这一要求呢?把原理弄清楚了,也就相应的能够做到了。心和胸都在人的横膈膜之上。因为,人的后天呼吸来往于口鼻,通往于肺,且生活操劳,工作忙碌。加之人后天所面对的体力劳动多是用肩膀手臂完成。所以,上焦之火易过盛而躁,导致心浮气躁。如遇有外力袭来,皆是此处形成支点,以肩臂为杠杆去解燃眉之急。如遇力和速度不如自己者,可胜。如遇力和速度胜过自己者,必败。拳家以实践去解决之,故总结出“虚心实腹,含胸拔背”的“治病”之方。从而彻底的改变习练者的先前习惯。实现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效果。只要严格按照这种要求去做,上焦的负担就会减轻,则习练者在上焦的“病情”就会减弱。受力的支点下移,则动力臂的长度就会增加,在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基础上则可实现“四两拨千斤”的省力效果。另外,太极拳的发力的力点绝对不是在胸这个位置。拳谱中说的真的没错:“劲起于脚,行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但是,这里少了一句话,即,发之于背。含胸才能拔背。拔背才能形成背弓。而劲则是箭。“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劲这个箭只有搭在背这张弓上才符合这句拳理!所以,“虚心实腹,含胸拔背”是有其实际科学道理的,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必须要严格去遵守。

  练拳如此,做人又焉有不同?挺胸看似有朝气,有志气。但是挺胸就是变相的顶。顶就是刚的一种体现。所谓,刚易折也!另,挺则须提气(提劲)以助之,此为上实下虚之态。上者为天,为阳;下者为地,为阴。天,阳者,轻清也,虚也。地,阴者,重浊也,实也!胸实腹空,上实下虚。则与天地自然之理相悖。人若扰乱天地之理序,则天地也必出现这样那样的紊乱。此在人身当中亦然!因此,挺胸者无论是对自身的健康,还是于接人待物上都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放下。放下的体现就是能够好好的去思考我所说的上面的这番话。然后这么去做,那么,我们接人待物的动力臂就会加长。我们不在胸这个点上给人雄赳赳,气昂昂的感觉,那么我们的阻力也就会相应的变弱,变小。则我们做什么事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们假若如此做去还会受到个别人的攻击,那么我们也不去在风口浪尖上与对方顶。我们通过“虚心实腹”做到拉长对方的爆炸范围,同时,我们的“含胸拔背”的拉弓上弦也成正比的蓄势待发。而后窥其弱点,一击必中。这就是四两牵拨千斤力,柔长刚短蓄暨发。亦即古拳家所说:“静如秀女,动若猛虎。”虽外看为一谦恭君子,但内里却是“礼让有加”矣!

  而以上这些若认真探讨之,无非都是理想中的效果之使然。而若想实现这些理想中的效果,首要非放下无以得之。放下什么呢?无它,就是放下“包袱”。它包括错误的,浅薄的主观认识。不良的,荒谬的行为习惯。不舍的,较劲的意识形态。放下这些,就是与之前完全不同的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这个新的生命有一个天赋的名字和特征,松!围绕着松去培养它,壮大它,完善它,我们的这一全新“生命体”才会闪现出诸多的神奇之处。

  君或疑之。却可寻思以下之问题。我们只听过松沉,未听过紧沉;只听过松弹,未听过紧弹;只听过松柔,未听过紧柔;只听过松脱,未听过紧脱;只听过松活,未听过紧活。如此这般,不胜枚举!为何?沉,弹,柔,脱,活等非松无以实现之。只有松才能实现之。君或闻而信之,如此甚好。籍此再深思量之,松为始,余者乃为续。始者,基也。续者,基之上建筑也。二者缺了哪一个都是不行的!所以,无论是练拳还是做人要想实现理想中的效果,除非是放下后天主观的用力习惯,思维方式。放宽我们的度量,放长我们的知见而无以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