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拳史 >

太极拳的故事 | 一个家族和一门绝艺(连载一)

时间:2018-09-14作者:GJ 点击:

  万物发生总有源头。太极拳从明末清初延续至今,从不传外姓到如今被世界不同肤色的人们所喜爱,历史长河中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崎岖?养育它的这片故土又有怎样的传奇?

  2013年9月6日,《南方周末》用3个版面的篇幅刊登了一篇题为《一个家族和一门绝艺》的文章,讲述了太极故里陈家沟陈氏家族400年来艰苦传承家学绝艺陈氏太极拳的故事。时隔5年,将这个太极拳的故事再次与您分享。

  (转载自《南方周末》 作者:戴志勇)

  1969年,《人民日报》刊发毛主席语录:“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

  陈照丕拿着报纸去找陈正雷:“小雷你看,毛主席号召打太极拳了,打太极不犯法了!”

  “陈家沟根本不在山沟里!”看完梁家辉主演的《太极》系列电影,广州陈正雷太极会馆的几位河南籍教练幽怨道,“拍得还不够精彩。”

  这是陈家沟和陈氏太极拳第一次以电影的形式出现在银幕上,讲的是陈氏太极拳门派第六代传人陈长兴传拳杨露禅的故事。

  关于陈家沟的电影故事,本来应该再早30年——如果1982年电影《少林寺》上映的时候,电影《陈家沟》也能如期一起推出,陈氏太极拳门派的历史也许会早一点改写。

  1979年前后,廖承志向香港电影界人士建议,可以拍拍少林寺。当时香港导演陈文接了招,在准备《少林寺》的同时,他也看中了陈家沟的故事。

  接待陈文的是陈氏太极拳第11代传人陈正雷和温县体委的王庆太。

  “我们给陈文讲了三天陈家沟的故事,最后他选中了陈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申如、陈恂如‘双英破敌’的故事。”2013年8月17日,陈正雷给四百多名弟子学员讲完太极内劲的理论课后,讲起了这段往事。

  陈家沟拍摄计划,砸在了《少林寺》的选角上。

  《少林寺》试片时,陈文所属机构的负责人请来一堆武术界、影视界的人试片,大部分都说好,只有武术界的人不同意,原因是演员打的少林拳,“没有一点少林拳的味道”。

  “陈文说实话了,用的全是河南京剧团的演员。他们负责人一听,恼了,拿起火机,把拷贝片烧了,罚了陈文5000港币。”陈正雷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起来的时候,充满了各种遗憾。

  《少林寺》重拍,导演换成了张鑫炎,《陈家沟》项目泡汤。

  “难道我们真的就做活化石、大熊猫,守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过日子?” 2013年8月20日“第七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开赛前,陈正雷的儿子陈斌在“弟子理事会”上探讨陈氏太极拳的未来。陈斌出生前一年,即1978年,陈正雷在湘潭初见顾留馨时,曾做过邓颖超等人太极老师的顾留馨,还以为陈家沟陈式太极拳这一脉已后继无人。

  2009年6月,陈氏太极拳“四大金刚”的陈正雷和陈小旺一起入选陈氏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这次的“太极拳交流大赛”,除了两位“非遗传人”,同为“四大金刚”的朱天才也来了,独独缺了王西安。几天前,他刚在距离焦作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温县县城,做了七十大寿。看到三位站在台上,台下一片叫好。

  传承,是陈氏太极拳四百年的关键词,而七十多年前,陈家沟的太极拳的确曾走到断裂边缘。

  不回去传拳就断了

  “我1949年到这个村时,就没见着谁练拳。”张蔚珍是1964年之后担任陈家沟支书的,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讲述:1941年,陈家沟遭蝗虫灾害,两年绝收,人们吃草根、树皮,为了活命,青壮年大多跑去西安逃荒要饭,“穷习文,富习武”,肚子都吃不饱,太极拳就完全衰败了。

  没人练拳还与时局相关。“1945年这里第一次解放”,八路军赶跑了国民党,开始搞土地改革。不久,“还乡团又回来了”。共产党上太行山,到1946年,才“二次解放”。1949年,打土豪地主,分田地房屋,逃荒要饭的看情况好些了,到土改时回来了一些,有了快700口人。

  “那时也没什么人练拳,都是开荒地,搞生产自救。有些地主被打死了,群众有点害怕,政策还不稳。”张蔚珍说。

  直到1953年,张蔚珍在陈家沟学校上学,几个老师请村里一个叫王雁的老头到学校偷偷教拳,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什么叫太极拳。

  对陈家沟陈氏太极拳来说,1958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年份。这一年,陈氏太极第十代传人陈照丕回到了村里。

  陈照丕的经历颇传奇。他1893年生人,自小跟父亲陈登科、叔祖陈延熙、三叔陈发科练拳。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党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并成立中央国术馆。据《太极往事》一书作者季培刚记载:许舜生特意到南京征求同意,成立北平国术馆。原来在北京教拳的杨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如杨少侯、杨澄浦,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等人,纷纷南下。陈照丕便是此年到北京授拳。不久,陈照丕因为要去南京授拳,兼任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推荐其三叔陈发科来京。陈氏太极拳由此在北京生根、传播。

  1938年南京沦陷,陈照丕曾返过家,在地方抗日武装范庭兰的部队里教大刀。《温县志》记载:平时,陈照丕教授战士们武术,训练战士们的近战本领,尤其是大刀用法。作战时,陈照丕亲率敢死队出生入死……

  河南不少省级机关在洛阳,1940年,陈照丕又被好几个单位请去洛阳教拳。两年后,被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张含英(1949年后曾任水电部副部长)请到西安。张含英给陈照丕安排的职务是保管员,有工作,开工资,拳是业余时间教。

  一直到1948年,西安黄河水利委员会迁到开封。陈照丕随着机关“参加了革命”,连人带马,全部被红色政权接收了。陈照丕也就一直在开封工作,直到1958年回家探亲。

  回家一看,几乎没有人练拳,陈照丕心急如焚,向单位提出,要退休回家传拳。

  “管人事的干部告诉他,你现在回去,只能拿40%的工资,按新政策,再等三四个月,就可拿到60%。我五伯说,你不给我钱我也要走,不能让太极拳在陈家沟断了。他退休工资才拿16块钱。”陈正雷回忆。

  陈照丕回家,马上在家里成立了一个练拳点,开始教太极。“那时得有三十多个青年跟他学。老头子分文不取,教得很认真,他怕太极拳在陈家沟失传了。人多了,他就给取了个名字,叫业余体校。”张蔚珍对当时学拳的人如数家珍:“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陈德旺、王天宝……那时也不分陈姓、外姓,只要你愿意学他就教。”不过,温县的作家、太极拳研究者崔春冬的记忆是,陈照丕教拳时,村里人会自动在大门口设个岗哨,不许外村人入内。

  陈家沟出来在国内外传授陈氏太极拳的人,“现在55岁到75岁的这拨人,大部分都是跟我伯父练的。”陈正雷说。

  2013年的第七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前一天,陈正雷领着弟子学生三百余人回到陈家沟,摆上祭品,双膝跪地,专程祭拜了陈照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