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丨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形成与特征
陈式太极拳中的缠丝劲,按其性能可分为顺缠丝和逆缠丝两种,但是,在不同方位、不同形式下又有不同的名称。如进缠、退缠、里外缠、大小缠等等。缠丝劲是在螺旋运动中缠出来的,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所在,也是太极拳区别于其它拳种的重要标志。太极拳行功时不仅和其它内功拳相同,要导引内气在肢体中做收放运转,而且还要使内气在肢体中不停地作反复的正反进退螺旋缠绕运动,从而形成陈式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
要了解缠丝劲的形成过程,必须先弄清内气的运转和手足转圈的一般规律。内气,祖国医学称之为真气,在太极拳中称为中气和丹田气,它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物质。人体内气充沛,则身强力壮;内气不足则体弱力薄;内气消失则生命终止。练习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植和运用内气。这种内气螺旋形地运行于肌肤之上就是缠丝劲,这是内在潜伏的缠丝劲。
当练习太极拳达到一定境界后,内外缠丝合一,也就没有内缠丝与外缠丝之分了。在明确缠丝劲的形成后,要想把缠丝劲熟练地运用于盘架子和技击中,还必须弄明白缠丝劲的运行方法及其在肢体内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才更容易掌握。
一 缠丝劲的形成
缠丝劲现于外形,则是肢体的螺旋运动,现于内则是丹田之气旋转运动后达于皮与现于外的缠丝劲相结合。因此在了解缠丝劲形成之前,首先必须弄明白内气的来源及其运行。
因为二者相互关联,缺一则形不成太极缠丝劲。关于内气的产生,贮存和运转,概括起来就是气生于肾,贮于丹田,出入于命门,顺骨而行,充于肌肤,发于丹田,同时也归于丹田。
我国医学中很重视肾气的培养,认为肾为性命之源。习拳者必须清心寡欲,培其根本,才能做到练精华气、练气化神以及练神还虚。内气的收放同手足的屈伸是密切结合的,凡是手足向外伸展发放,则内气从丹田向外发至手足四梢;凡是手足向内弯屈收缩,则内气从手指足趾向内收归丹田。拳论中讲的内气顺骨而行,实际上是气循着人体内部的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运行。特别是任督二脉,乃是内气运行的通道。练习太极拳更是如此,使之顺逆往来,循环无间,调养血气。内气掌握得好,既可防身(用于技击),又能养身(养生)。
二 缠丝劲在肢体内外运转的特征
在陈式太极拳的一切动作中都包含着顺逆两种缠丝的相互变化,它们是运动中的基本矛盾,同时又相互转化于一元之中。在这两种基本缠丝的基础上,因方位不同和变换各异又分出不同方位、特征的缠丝劲。实践证明,从下列4种特征的缠丝来理解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比较容易掌握。
2.1 出劲顺缠丝
凡是手足向外伸展,内气从肩外侧向后斜缠至于手足者,称之为出劲顺缠丝。也就是说,手臂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经胸上行,过肩向后,绕臂斜缠而下,从尺骨端过掌心,达于中指端,这是上肢的出劲顺缠丝。比如:老架一路中第五式“单鞭”的上肢左手动作,左臂由右胸前向左侧上方转肩、转肱、旋肘、旋前臂、坐腕舒指完成外形上缠丝。内气由丹田发出,经胸上行,过左肩向后,绕左大臂、经小臂到尺骨端过掌心而达于左手中指指端;足腿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向下至会阴,再经前裆向外,过胯向后,绕腿斜缠而下,过内踝,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向下至会阴,再经前裆向外,过胯向后,绕腿斜缠而下,过内踝,沿里脚掌向前,达于大趾端,这是下肢的出劲顺缠丝。
又如同一式“单鞭”的下肢右腿向外伸展动作,重心控制于左腿后,右大腿内旋微扣膝,小腿微走后弧,右踝由里向外缠一小圈,右足有外踩之形,足跟内侧着地完成外形上缠丝,内气由丹田发出,向下往会阴方向运行,经前裆向右过右胯向后,绕右大腿经小腿至右内踝,沿里脚掌向前达于大趾端。
2.2 收劲顺缠丝
凡是手足向里屈收,内气从手足内侧向前斜缠至肩胯者,称为收劲顺缠丝。也就是说,手臂屈收向里,内气从中指端回收,过掌心,从桡骨端向外,绕臂斜缠而上至肩,再向后,经背部向下归于丹田,这是上肢的收劲顺缠丝。比如:老架一路中第十式“上三步”中的第一步上肢动作,由搂膝发动,左手向下捋,腕内转,左小臂内旋,佑起大臂,肩部由内向外做弧转完成外形上的缠丝。
内气由左手中指端回收过掌心,从桡骨端向外绕小臂、大臂、斜缠而上到左肩再向后,经背部向下过命门、会阴而上归于丹田,这是下肢的收劲顺缠丝。又如:同一拳式中的第二步收腿动作,重心由右腿移向左腿,提起右腿的过程中,左胯下沉,右胯由下而后而上做弧线运动带起,右大腿内旋,膝关节由后而外而前环绕提起右腿,小腿与踝、足由外向内划一小弧完成下肢外形上的缠丝。内气由右大趾端收回,过足背经外踝,绕小腿、大腿斜缠而上,到右胯后再经后裆过会阴向上而归于丹田。
2.3 出劲逆缠丝
凡手足向外伸展,内气从肩胯外侧向前斜缠至于手足者,称为出劲逆缠丝。也就是说,手臂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经脊背上行,过肩向前,绕臂斜缠而下,从尺骨端过手背,达于中指端,这是上肢的出劲逆缠丝。比如:老架一路中第十六式“撇身捶”的第三小节右斜下反撩掌时,右肩松下,右大臂由向外旋转,肘部由右胸前而下而外而后弧线旋出,右小臂外旋展,转腕伸指完成形上的缠丝,内气由丹田发出,经会阴、脊背上行过右肩向前,绕大臂、小臂斜缠而下,从尺骨端过于手背,达于右手中指指端;足腿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下行至会阴,经后裆向前,绕腿斜缠而下,经外踝向前过足背,达于大趾端,这是下肢的出劲逆缠丝。
比如:老架一路中第二十九式“右擦脚”,叉步双手在头顶合住开始,重心控制于左腿,右胯微侧前上提,右膝由屈变伸展,由内向外旋出,小腿、踝关节随旋转向上,右足背瞬间崩紧完成下肢外形上的缠丝。内气由丹田发出,下行至会阴,经后裆向前,绕右大腿、小腿斜缠而下,经右外踝向前,过足背而达于右大趾端。
2.4 收劲逆缠丝
凡是手足向里屈收,内气从手足内侧向后斜缠至于肩胯者,称为收劲逆缠丝。也就是说,手臂屈收向里,内气从中指端回收,过手背从桡骨端向里,绕臂斜缠而上至肩,再向前经胸部向下归于丹田,这是上肢的收劲逆缠丝。比如:老架一路中第十八式“双推手”第三节,双手由左捋变左肩上合手的过程中,双手由左侧方稍直开始向左侧后运行,旋双腕、分两肘、外旋两大臂、使肩胸形成前开后合之势,完成上肢外形上的缠丝。内气由双手中指端回收,过双手背从两桡骨端向里,绕两小臂、大臂斜缠而上,到双肩再向前经胸部向下归于丹田;足腿屈收向里,内气从大趾端回收,沿里脚掌经内踝向后,绕腿斜缠而上,到胯再由前裆经会阴向上归于丹田,这是下肢的收劲逆缠丝。
比如:右蹬一根后收腿一节,右踝微外展,小腿向右后方走弧,右膝由外下沉旋转而上,此动作为明显的由外向下、向内、向上的外形上的缠丝。内气由右大趾端回收,沿里脚掌经右内踝向后,绕小腿、经大腿斜缠而上,到右胯再由前裆经会阴向上归于丹田。
陈式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非圆即弧,无论是在每个动作的小节中,还是在整个连贯动作中,处处都有似顺逆缠丝为基础的缠丝劲之特征。比如“白鹤亮翅”一式,外形特征为,它有基本缠丝是一顺一逆,是架子中比较多的一种缠丝,它的缠丝方位特征是左右、上下和里外,一顺一逆的过程中,在左手是向里向下逆缠丝,在右手是向外、向上的顺缠丝,两者结合起来,在两膊相系的要求下成为右上左下的一个右顺左逆之棚圈。
又如:“懒扎衣”一式,内在特征为,右手在身前顺时针方向转一大圈,当右手从胸前左运之初,是收劲顺缠,动作成势时,全身合住气归丹田,又变为收劲逆缠。总之,各式动作虽然花样繁多,转换各别,但从它的基本缠丝来分析,就较为简单了,有了上述数例为依据,则可分清劲别,做到内外相合、节节贯串,从而达到正确的劲路、姿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