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极拳与中医关系中体悟养生原理
太极拳养生理论溯源 “太极”其名,取诸《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其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对立统一的阴阳所组成。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其根,消长转化,不断运动。太极拳理论的发展丰富了中华养生的内容,太极拳“上虚下实”的练法中包含着步法的锻炼。太极名家将步法形象地总结为“迈步如临渊”和“迈步如猫行”,认为太极拳运动“其根在脚”,与佛家、道家的养生格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正雷太极书院/陈正雷太极拳北京总馆 陈斌老师授课中
太极拳养生原理探索
太极拳是以中医阴阳、经络、五行、气血等为理论基础所形成的自成系统的训练原理和锻炼方法。
1.太极拳与阴阳之理
《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太极拳有着以动静为机、阴阳为母的行拳规律。从拳势看,两手臂同时运转,分之为阴阳,合之为整体。
2.太极拳与经络之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外络于肢节,内属于脏腑”,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太极拳将经络学说应用于其拳理之中。如练太极拳时,需舌尖轻抵上颚,可交通督任二脉,还可刺激金津、玉液二穴,使其分泌足够的津液,以滋润口腔。
头部姿势要求“虚领顶劲”,百会穴轻轻上提且与会阴穴保持垂直,可使督任二脉之气相贯通。太极拳强调身型犹如一张弓,身弓以腰为弓把,始终以意贯注于命门穴。大椎穴与长强穴为弓梢,上下对称。这些例证足以证实经络学说在太极拳拳理中的重要性。
3.太极拳与五行之道
太极拳十三势中的八法掤、捋、挤、按、采、列、肘、靠与五行是相对应的,太极拳上肢动作通过两臂和两腕的旋转、缠绕、折叠,可对上肢的三阴、三阳经有一定的刺激,对强心益肺有良好的作用。而下肢动作通过腿的旋拧、绷、勾则可对脾经、胃经和肾经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4.太极拳与气血之论
从养生学而言,“气”为生命之本源,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太极拳技法要求头似顶悬、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尾闾中正、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内外兼练。久而久之,打通任脉、督脉、带脉,由此而使气血畅通无阻,令血液粘滞性降低,避免出现气滞、瘀血现象。另有文献报道指出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可有效调节血压。
由此看来,根据中医阴阳、经络、五行和气血学说,并结合导引吐纳养生术发展起来的太极拳运动,能充分体现中医养生文化的要义。通过长年系统的习练,可使阴阳、脏腑、经络、气血之间协调平和,使体内精足、气畅、神旺,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练太极拳与不练太极拳的人,在每天看来没有任何区别;在每月看来差异也是微乎其微;在每年看来差距虽然明显,但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在每5年来看的时候,那就是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分野。等到了10年再看的时候,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再忙,也要练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身和心的双重修炼,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在生活中去体悟太极的阴阳之理。
去体悟太极吧!一人一太极,一人一人生,一拳一世界!让身体与灵魂更好的结合。
- 上一篇:冬季畅通经络养生之太极拳
- 下一篇:真正的太极,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