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拳理 >

李玉俭:太极拳的意念究竟是什么

时间:2019-05-05作者:GJ 点击:
 
人人各具一太极,
 
但看用功不用功。
 
只要日久能无懈,
 
妙理循环自然通。
 
—— 陈鑫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观念或意识或意念,只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并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太极拳的意念,也不能违背这个基本原理,是太极拳习练者在千万次练拳实践中逐步产生的,并非与生俱来、唾手可得的。认识不到这一点,太极拳习练者必将堕入唯心主义的深渊而难以自拔,拳技也难以真正提高。
 
那么太极拳为何还要将“用意不用力”作为必须遵循的真言至理呢?这就需要从对太极拳意念产生机理及特性的详细分析中寻求答案。太极拳的意念是练拳得来的
 
依据实践论的观点,太极拳的意念不可能凭空产生,一定是在大量的练拳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拳经云“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招熟”和“懂劲”即是练习太极拳的阶段,是实践过程,同时为太极拳意念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而“神明”即是太极拳意念形成的阶段,是认识过程,同时对太极拳的练习起主导作用,达到所谓的“以意导气、以气摧形”的境界。“招熟”、“懂劲”和“神明”,从三个大的节点阐明了太极拳意念产生的过程,揭示了刻苦练习拳架才是拳艺水平提高重要途径的道理。
 
 
太极拳的意念是动态变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太极拳的意念也不例外。太极拳的意念不是一成不变的,也非一旦产生就是永远正确的,要在练拳实践中经历无数次反复修正,是动态变化的。就像一个人年轻时可以轻松跳过一堵矮墙,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的变化,到年老时如果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意识上依然认为能跳过同样的矮墙,结果一试往往摔得很惨。再比如,一个从小练习太极推手或散手的人,在某一个阶段能打得过大部分的人,但如果年龄一大,脱离开原来的训练环境,参加比赛的次数减少,他的意识可能还停留在战无不胜、来者无拒的层次,实际技术水平则必然大打折扣。说明如果离开了实践,意识就会出现指导偏差或错误。练习太极拳也是如此,初学太极拳时的意念和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形成的意念,是会有明显变化的,这个阶段的练拳感悟到下一个阶段可能就是错的。因此,只有昼夜不辍地练拳,永不止步地体悟,才能感受太极拳拾阶而上、俯览山小的美妙。
 
太极拳的意念是需要天赋的
 
陈鑫说:“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只要日久能无懈,妙理循环自然通。”说明每个人习练太极拳的外在过程可能一样,但内在对太极拳的理解或称之为太极拳的意念是彼此不同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身体条件千差成别,同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不尽相同,正所谓“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因此,太极拳的意念需要一定的天赋,并非所有习练太极拳者都能达到“变化无端、神鬼莫测”的层次,只有具备一定的先天条件,再加上“终日乾乾之功”,才能登上拳术高峰。
 
仅一家之言,不妥之处,望读者付诸一笑,权当谈资,茶余趣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