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拳理 >

灵动的太极拳之“中”

时间:2017-11-10作者:肖维佳 点击:

  太极拳初级的“中”也会有和人体重心重合和吻合的瞬间,然而太极拳的“中”之移动范围和速度,却是人们难以想象的。

  太极拳的“中”,其位置,以我们的思维习惯,希望它是固定在某处,好像固定不变了才可以得到控制和把握。其实,即使在定势中,此“中”也是活的,随着我们的呼吸在不知不觉地微动着,更是随时处于“待动的灵活状态”。就是说,一旦全身要动起来,此“中”无需重新发动和指挥才能够动起来,而是会随着动作变化的需要自然而然地“流动转移起来”。这才符合完美的随遇平衡原理,也就是太极本身的原理。“中”只有“发时腰脚认端的”发劲或放劲的一刹那,才会发生极短瞬间的固定。

  太极拳的“中”和人体重心也不是一回事。人体重心也会随着动作和用力方式而发生移动,在格斗过程中,双方都力求打击对方的重心、同时避免对方找到自己的重心(对“中”的攻击和躲避也是一样的)。不过人体重心的移动范围和速度是很有限的。太极拳初级的“中”也会有和人体重心重合和吻合的瞬间,然而太极拳的“中”之移动范围和速度,却是人们难以想象的。太极拳生物力学中,合力点作为“中”的一种,是可以而且必须能够感知和直接操纵的,它可以在身内,也可以在身外。

  在之前“力思维”和“太极拳与条件反射”的拙文里,笔者论述过太极拳的力学体系远远超出通常的人体力学范围,它是在“神意气化合”的生物场里利用神意发挥作用的。人体骨肉关节在其中变成神意气劲的导体、甚至超导体,其中的发力点、作用点和力学合力点、交叉点、“力思维”的无数模型等,多数情况下不是在身体上,而是在体内外生物场中受到支配的。太极拳的“中”也不例外。太极拳的知己知彼都是“意在得中”的,因为一旦得“中”,对方的重心不可避免地落入陷阱,从而失控,因此决定了对方的败局。

  再打一个比方。比如双脚站成弓箭步,不论前后脚承受多少分量,也不论双脚各自和彼此如何分虚实,它们必然构成两个支点,也就是构成“双重”。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有“两条腿如一条腿”之说。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再打比方。杂技团高手骑独轮自行车时,坐在车座上,脚踩脚蹬,脚下用力是“分阴阳虚实轻重”的,而和地面接触、承受共同压力的,则是车轮的不断移动的“一个点”,这个点在维持总平衡的过程中,自然是发生不停顿的虚实变化。在此比喻中,相对于人车整体,这个点就是“太极点”。它不仅使“两条腿如一条腿”,而且使“两只脚如一个点”。人车整体运动变化及变化速度,四肢和躯干的各部位协调,人体重心、车身重心、车轮与地面的接触点的对应关系,都集中并发生在这样一个灵活机动保持平衡的点之中。在这里,这个点便是“中”。一旦把这个点撤掉,人车彻底落空。少了车座和钢叉的支撑,只有独轮和脚蹬的杂技,难度又高了。如果骑在钢丝上,变数又多得多了。犹如大钢轮杂技,不论里面的人采取何种支撑方式,在地面上运作的依然是一个点。记得我师父石明说过:“这个东西杂技团的小姑娘都会,她们只是不知道可以用在武术里”。因此双脚要避免双重,我们必须找到统一它们的这样一个点。我们还可以联想到鹿的奔跑,除了两次腾空以外(一次是前后腿都展开,一次是前后腿都往中间收回),它没有两只脚同时着地的时候,四只脚交替点地,每次只有一只脚着地。我们从这里也可以得到很大的启发,这也符合拳论中“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之说。严格说来,我们打拳、揉手,劲点也不宜同时出现在一个以上的地方。

  但是不论轮子还是鹿总归还是可以放倒的。什么东西无法放倒?球!但是地面上球还可以滚动,克服距离吧。而如果球漂在水面上,几乎没有摩擦力阻碍的情况下,它几乎原地滚动。大家会说,我们双脚站在地上打拳揉手,哪里来的“水上球”?人体当然不是个球,但是力思维掌控的场,就可以是个球。一旦“全身透空”,对神意气的运动不构成任何障碍,我们就可以利用力思维获得“水上漂之球”的特质。而此时的“中”就可以出现在球皮的任何一个位置上。当然,到了“无形无象无纷拿”之时,也就无球可言了。大家可以继续深入研究这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