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养生 >

对太极拳认识的三大误区

时间:2017-10-16作者:YH 点击:

  太极拳是我们中国的国粹,中华文化的瑰宝,其突出的强身健体作用早已家喻户晓、驰名中外。目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少有3亿多太极拳爱好者,且大多数人因练拳受益匪浅,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太极拳是“世界第一健身品牌”。


张晋僖老师在中科宇图带领学员做太极养生操

 

 

  但是,太极拳作为强身健体的运动,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却严重滞后,更很少有人提到。主要是我们对太极拳的认识有很大的误区,下面我来谈谈我们主要认识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太极拳是老年人练的,老年人运动的专属,即老人拳”。

  由于人们看到的社会上练太极者十有八九是中老年人,而且众多媒体刊登的照片、文章均为中老年人打太极健身。估计有七成以上的人有此错误观念:认为退休后慢慢学太极拳也不迟,年轻时往往易与太极拳失之交臂,错失良机,这与太极拳极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健身品牌资源的极大浪费。

  试问,二、三十岁就练太极拳强身健体与等到五、六十岁才学太极,其效果会相同吗?而且,太极拳这一博大精深的技击、健身术,如果缺乏年轻人的热情参与及坚持不懈的刻苦训练,还能继承和发展吗?所以我们不但老年人需要学习,年轻人更需要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国粹。
 

  误区二,“太极拳仅能健身而不能用于技击、防身”。

  时下不少人一学太极就说:只求健健身而已,或怀疑练太极拳这么慢,那么柔,能用于防身吗?导致这一错误观念的根本原因在于绝大多数人(包括一些练拳者)对太极拳的本质和科学性认识不清,甚至可以说,“太极拳的本质”几乎到了被彻底否定的尴尬境地。

  即一方面大家非常钟爱太极拳,而另一方面却是大多数人抓不住太极拳的本质,以当今社会上空前流行的“太极操”、“太极舞”为明证。故亟待拨乱反正,还太极拳以本来面目,否则,必严重制约太极拳的发展及导致太极拳产业化的失败,长此以往,“太极真功”会失传绝非危言耸听!

  我们应该知道,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中内家拳的一种,它首先是一种拳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太极拳是一门融哲学、心理学、生理学、医学,力学、美学等为一体,并注重“以慢求快”,“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以弱胜强”的技击艺术,它是以研究人与人搏斗中的“攻防”方法为目的的。

  因此,只有认清了太极拳的本质,才有利于其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只有在研习太极拳“攻防”含义中才能领悟并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及练拳正确与否的“标准”,才能真正“打好太极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健身效果(一般来说,“太极操”等的健身效果也有,但仅为百分之一)。


张晋僖老师在中科宇图带领学员做太极养生操
 

  误区三,“太极拳易学”。

  从社会上流传的口头禅“耍太极”可见一斑,有人认为跟在他人后面“摸一摸”或者看看VCD即可学会太极拳。此观念大错特错也!

  从理论上讲,要理解哲学上的“物极必反,”及太极拳拳理中的“以慢求快”、“以柔求刚”、以小胜大”、“以弱胜强”决非易事;

  从实践意义上讲,太极拳即“兵 法”,切忌“纸上谈兵”,非“知己知彼”不可,即须在无数次两人“攻防”对练中才能求得“真功”,其难度远甚于如瑜伽、体操、舞蹈、杂技动作中一些极其高难度动作,因它们仅属众多“阴阳”概念中的“难易”范畴,是单向的、封闭的,而太极拳则属“生死”范畴,是双向的、开放的,这也是太极拳难能可贵之处。

  拳语道:入门引路须口授。要想学好太极拳一定要有“明师”指导,必须先明理,后练拳,即由先“心知”而后“身知”,只有经过无数次“体用结合”的练习(推手为主),方能真正领略太极拳神奇的魅力。

  “全民健身,全民太极,全民营销,全民财富”——中国需要这种“梦想”,世界也需要这种“平衡”。


张晋僖老师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