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拳史 >

陈正雷: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17-05-26作者:HUI 点击:

  大师是怎样炼成的?陈正雷敞开胸怀,讲述自己的非凡人生。

  过去的苦难造就了今天的我

  虽然不是第一次来到广州,但这次是陈正雷在广州待的时间最长的一次:八天!除了要参与筹备广东首家“陈正雷太极会馆”,对来自国内外的多名入门弟子进行集中培训。这期间,还要出席不少社会活动和应酬。记者见到,为适应不同场合,他不得不时而穿上练功服展露拳脚,时而换上便装讲上一席话,有提出合影的,有请求题字的,有敬酒的,一天下来,忙得够呛。虽然生在陈家沟,长在陈家沟,但如今的陈正雷却说着一口几乎听不出多少河南口音的普通话,应付各路人马从容大度,讲话思维缜密,他说:“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离开陈家沟,三十多年下来,什么样的人没见过?都已经习惯了。”陈正雷25岁那年走出陈家沟,而在此之前,则是他人生中最为艰难的岁月,他坦言:“正是过去那25年的苦难,才造就了今天的我!”

  1岁,父亲离开人世

  1949年7月,陈正雷出生在温县陈家沟。有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今天功成名就的陈家沟“四大金刚”,小时候就属陈正雷最苦!陈正雷出生4个月后,正在郑州做生意的父亲陈照海被人叫回温县,被关了起来。陈照海是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嫡宗传人,武功高强,有江湖义气。国民党时期,他是温县保安大队的大队长,后来辞官到郑州做起了生意。想不到,人不在陈家沟,事还是来了。

  陈照海被关后一直处于“审查”阶段,1950年全国大镇反,陈照海被“镇压”(改革开放后被平反)。“在被枪毙之前,我妈就带着我从郑州回到了陈家沟。我那几个大娘去看我父亲,我父亲非要让把我抱去,看看我,他50岁才有了我,他能不想见他这个唯一的孩子吗?!几个大娘回陈家沟一讲,没有人同意,怕父亲见了我更伤心!所以,我父亲走的时候,连我的面都没有见到。

  陈照海一生娶了两房太太,大太太未曾生育,“别人劝他再娶了一房太太,家在赵堡的侯氏走进了陈家沟,生下了我。”陈照海走后,大太太受刺激精神出现问题,陈正雷的母亲才22岁,陈正雷刚刚1岁多,困境之中,她用软弱的身躯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8岁,母亲远走他乡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政治运动不断,“我家有父亲这样一个背景,母亲常受欺负。大跃进,冬天让去当修河工,让她把衣服脱掉,奶头上还要贴上红纸条,从冰冷的河水里挖泥,一筐一筐往上抬,那些浑蛋,拿着树枝在后边抽着。我那时七八岁,都已经记事了,每天晚上我妈妈回来,肩膀上流血流脓,我一边哭,一边用棉花给她擦(陈正雷开始哽咽)……”

  陈正雷的外公有弟兄三个,其中两人生活在西安,在获知这一切后,悲愤之余把母子二人接到西安,并劝她再找一户人家,母亲最终答应下来。之后,她回到陈家沟,想把儿子的户口也转到西安去。那个年代,没户口就没有一切。但是,“我家的那些堂兄弟都说,我叔叔就这一条根儿,要是走了,这个根就断了,不同意我走,我妈在家住了三个月,就是办不走我的户口,最后抱着我痛哭了一场,说,不走就不走吧,你大娘也没有孩子,她也挺可怜的,你就在家陪着你大娘生活吧,为他养老送终!每年我都回来看你。就这样,一家人散了。”那一年,陈正雷8岁。

  少年,晚上睡在光席上

  1958年后的三年,留在中国人心中最深刻的记忆,是“饥饿”两个字!按照陈正雷的话说,那三年,能熬过来真是不简单!“我大娘对我视如己出,有点东西她自己舍不得吃,都让我吃,最后把她饿得全身浮肿,被送到村里的浮肿院,在那里一天还可以分到两个小馒头,但她自己只吃一个,另一个偷偷地塞到口袋里给我带回去。”大娘经常犯病,一犯病就寻死觅活,上吊跳井,因此,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的膝下享受父慈母爱的时候,陈正雷却过早地领略了生活的艰难。

  “文革”期间,陈家沟家家穷得叮当响,“穷到什么样,大冬天,晚上躺到光席上,盖上破被子就睡了。身上只有一件旧棉袄,里边连件秋衣衬衣都没有,就是光着膀子,为了保暖,用一根麻绳在腰里一勒,就这样。”尤其让陈正雷无法接受的,是精神的折磨。“你是‘反革命子女’,出门不能随便说话,你有痛苦,只能一个人在屋里哭,但你白天出来干活,还不能把那种悲伤的情绪带给人家。苦难是一所学校,我坚忍的性格就是那个时候磨练的。”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磨难,陈正雷30岁即成为“太极名家”,45岁被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是获得这一荣誉的人当中最年轻的一个。目前,他身兼河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省武术管理中心副主任,河南省体委武术馆副馆长,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委员。但陈正雷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这个世界上,该你得到的,你一定会得到,不该你得到的,你求也没用,凡事不可强求,太极大道,顺其自然。”

  学太极上天为他打开另外一扇门

  人生往往就是这样:命运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也必然会给你打开另外一扇门!就在母亲离开陈家沟的那一年,一位影响并改变了陈家沟生态和命运的关键人物回到了故乡。此人就是陈照丕。陈照丕是陈家沟十八世传人,一直把传承太极拳当成一种使命,35岁就走出陈家沟,先去北京,再到南京,再去西安,开封,洛阳,解放后进入黄河水利委员会。1958年,他回到家乡看望乡亲,发现没什么人练拳,他一下子就着急了,为了不使陈氏太极拳后继无人,陈照丕决意返回家乡,向村里的年轻人传授太极拳。

  “文革”期间,陈照丕遭到批斗和迫害,练拳也被禁止。但夜深人静的时候,陈正雷等几个徒弟就偷偷去学。“白天不能练就晚上练,晚上练怕别人看见了,就跑到黄河滩上练,练得肚子里呱呱叫,摸摸肚子回到家里,却什么吃的都没有,只能喝两口凉水。”陈照丕待陈正雷如同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让陈正雷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他告诉记者:“我这一生要感谢恩师的培养,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

  陈照丕于1972年12月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岁。现在扬名中外、号称陈氏太极拳“四大金刚”的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都是那个特殊年代老先生培养出来的,一度衰落的陈氏太极拳因陈照丕得以中兴,而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患难之中得到的滴水之恩,让人永世难忘,目前,陈正雷在广州开设的首家以自己命名的太极拳馆内,练功堂大门之上,醒目地写着三个字:照丕堂!

  陈正雷说:“我这人生几十年,都是按照我的老师、同时也是我伯父的陈照丕的几句话做的,他告诉我:你将来到社会上去混,如果你认人不认钱,到处可混!你有千里朋友,才有千里威风。如果你认钱不认人,你将寸步难行!”

  ■对话

  练太极切不可急于求成

  记者:2012年太极圈出了个“闫芳事件”,你怎么看这件事?

  陈正雷:有一些人把太极搞玄妙了。这件事出来以后,很多媒体给我联系采访,我说没什么说的。倒是有这么一个小插曲:当时我的几个弟子直接从网上向闫芳提出挑战了,结果她的信徒给我发了一条短信:陈大师,你的弟子是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干了,找人家一个50多岁的老太太挑战,是不是想借助她出名?给我套了一个责任。我就把这条信息给我的那几个弟子转了过去。他们给我回了一个短信:谢谢师傅,撤兵!

  记者:很多人说练太极不当会导致受伤,甚至说,已经有一些太极名家因为运动量过大,导致膝关节出现问题,都做了手术了,你怎么看待这些?

  陈正雷:你说这个事情是真实的,我都了解,不过应该这么看,我举个例子,参加奥运会,能取得冠军的那些运动员,有几个人的身体没有运动损伤?每一项运动,你要达到顶尖水平,都要有一种超负荷的付出,甚至超出人体机能所应承受的极限,没有这样的付出,不可能有那样的功力。

  记者:对于一般的爱好者来说,如何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

  陈正雷:如果仅仅是出于健身、修身养性的目的,按照合理的科学的练功方法,不可能会出现运动损伤。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身子就不要下那么低,运动量不要那么大,一天保持一到两个小时的练习,不会出什么问题。对于那些不满足于这些,想提高自己的功力,就要严格按照传统太极拳正规的方法去练习,循序渐进,才能真正练到内功,切不可急于求成。那些出问题的,都是老师没有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盲目地教,学生咬着牙狠命地练,结果把膝关节练出了问题。我与一些人是一起练功的,为什么我没有那么大的损伤?因为年轻的时候我的身体素质非常差,我那个时候练太极拳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我没有那么超负荷的运动,我甚至把劳动与健身结合起来,而且我跟陈照丕老师时间是最长的,功力是一步步、一点一滴取得的,他给我灌输的都是科学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