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拳理 >

掌握“螺旋”规律,学好陈式太极拳一点也不难

时间:2018-09-14作者:GJ 点击:

  螺旋,是宇宙万物组合、运行、演化普遍存在的定势规律,任何物态运动都是无休止的、极复杂的、开放的复合螺旋运动。《周易•系辞上传》:“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遣。”说的是易理规范制约天下万事万物,可以涵盖万事万物的整个螺旋形发展的全过程。

  拳论曰:“太极是撅劲,动作走螺旋。”太极拳大师洪均生先生对太极拳螺旋缠丝运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发现了太极拳螺旋缠丝运动的规律,提出了太极拳螺旋缠丝运动的公转与自转理论。陈式太极拳以易学为基础,以阴阳规律为基本规律,不论是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简单到复杂都是走立体螺旋,即“处处走螺旋”和“无处不螺旋”。

  1.顺逆缠丝

  顺逆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此拳的精华。陈鑫讲:“拳者,缠法也。”“不懂缠丝劲,即不懂拳。”陈照奎先生讲:“以顺缠和逆缠为基本缠丝劲。”缠,本义为围绕、缠绕之义。《说文》中有“缠,绕也。”因而缠绕即为走螺旋。诗曰:“人人都会冲一拳,看吾冲拳玄不玄,太极冲拳螺旋劲,缠丝拧出快如电。”

  在陈式太极拳中以小指领劲向手心方向旋转,同时,大指和小指相合形成瓦垄掌,为手的顺缠;以大指领劲,向掌心方向旋转,同时大指与小指相合,形成瓦垄掌,为手的逆缠。当出腿或收腿时,如以脚掌外缘领劲,向脚心方向旋转,膝部向裆外方向旋转,即为腿的顺缠;如以脚跟里侧领劲,向脚心方向旋转,膝部向裆内方向旋转,即为腿的逆缠。无论顺缠还是逆缠,都以螺旋运动为主要形式,再结合手法、腿法,形成陈式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

  2.开合螺旋

  陈鑫说:“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般讲,所谓开,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外伸展放大的意思;所谓合,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内收敛缩小的意思。但是,开合不仅仅是肢体的简单缩放,陈照奎先生讲:“开,在螺旋中开,而不是掰开;合,在螺旋中合。”行拳中强调中节开,梢节合,在“单鞭”“懒扎衣”“白鹤亮翅”中讲求两肘相开,两手相合,两膝开,两脚合。“外三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腰与胯合,这六个点形成了一个立体空间,把自己重心稳固住。

  在“左右裹鞭炮”中,双腕交叉逆缠略往里转,双拳向前下沉,再以腰为主轴,结合丹田内转带动身体先微向右转,再向左转,同时略上升再下沉

  再向左转旋转上升,再运用松活弹抖向左右两侧沉肘发劲。两拳先在合中“裹”劲,再在开中“发”劲,像被压紧的弹簧在突然间失去束缚一样,展现出一种强大的反弹劲。

  3.腰、胯、裆的螺旋运化

  常言道:“腰裆膝,太极拳的发动机。”《拳论》中云:“紧要处全在胸中腰间运化。”在行拳中讲求“腰不动,手不发”,即使很小的肇始动作,也先从腰部运动,由腰而背、而肩、而臂、而手;回来同样由腰部牵动,并且要求走螺旋劲。

  裆、胯的运化,多在立体螺旋的前提下,走一个横“8”字,从左右大腿处上下缠绕,里外翻动,出入劲皆交于会阴穴处;形之于外,则表现在沉左臀翻右臀,或沉右臀翻左臀,两臀上下立体螺旋翻沉。上下对拉拔长、上下相随都是通过松胯、圆裆、旋腰的螺旋运化而完成。

  4.身法螺旋

  武术中常讲“手、眼、身法、步”,太极拳套路练习中,全靠身形带动肢体,由身体的螺旋运转带动臂、手、腿的“非圆即弧”运动。打拳过程中,要求式式立身中正,左右旋转,不出自己的方圆。全身上、中、下形成一个球,胸腰形成一个立体螺旋的轴,使对方打到自己身上的力沿切线方向出去。

  如“白鹤亮翅”定式后接“斜行”,身体先向左螺旋下沉,重心偏右,再向右螺旋下沉,重心移到左脚,最后身体先略右转螺旋上升,再向左螺旋下沉,重心是先向右移下沉,渐变到左脚,同时,右手顺缠向左上画弧,再由前上变逆缠经身前中线,随身右转下沉至右大腿外侧略前,连贯起来,右手运行呈“S”型。

  从技击上讲,螺旋缠丝能减轻对方来力的强度,利用曲率半径的变化,迫使任何加于这螺旋半径上的力化去,使对方直来的劲力改变方向,变为我动作弧上的切线,使对方劲力不受阻,或不能组合,迫使对方劲力落空;我可趁机继续旋转,利用同圆切的惯性出方点,击打对方空背之处。

  5.劲力螺旋

  《拳论》中有“拳法之妙,在于运劲”,“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螺旋缠绕,沾粘连随”是太极拳用劲的精华,因而在拳式练习中,要求明白每个动作有几个劲,是什么劲,劲点在哪里,劲路如何变化,劲力结构是什么。

  比如“倒卷肱”,掌推出去之后,还要有外挒,下塌两个劲;退步时,有上开、膝扣、腿绊三个劲;而每个劲均是通过螺旋运动产生。在“连环炮”中,身先快速向右转约45°略螺旋上升,左拳由腹前顺缠外转向右侧出

  击,右拳由右侧前膝顺缠收回至右胸下肋前,紧接着身体再快速向左转约45°螺旋下沉,左拳自左肩前方逆缠收回至左肋,右拳由右胸下肋前逆缠向右肩前方出击。双拳收放均为螺旋劲。在“初收”中,双手臂逆缠向前下沉,刘淑君老师讲“像擦脸前,毛巾中全是水,用手把它拧干一样”。

  有些太极拳专家把这种螺旋劲比作“抽丝劲”“麻花劲”:三者虽都是比喻义,但比喻侧重面不同。“缠丝劲”突出了动作的“缠”,“抽丝劲”突出了动作的“抽”,“麻花劲”突出了动作的“拧”。其相同点都是以螺旋动作为本体,均可称作螺旋劲。太极拳中的八面螺旋劲,进而击人,则如乘风破浪,一往无前;退而引人,则陷敌方于无底深渊。所谓“四两拨千斤”,就是在螺旋缠绕中,引化对方劲力,消化对方劲力或改变其劲道。“四两”之所以能拨“千斤”,不是与之对抗,而是运用接触点的力的转换来拨动对方之力。

  6.思维螺旋

  思维,即为对各种事物理性认识的过程。太极拳以易学为原理,有人称易学为东方思维之母,因而太极拳中的思维方式可归结为“阴阳思维”。 《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即为“阴阳”。马虹先生归结了 太极拳的八种思维方式:阴阳对立(对称、相应)、阴阳互包、阴阳互根(相济、互补)、阴阳全息(整体性)、阴阳变化有序(往复折叠)、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阴阳变化的节奏性、阴阳变化的莫测性。在太极图中,是黑白互回、互咬尾巴的阴阳鱼,从中我们看到世间万物均是处在此消彼长的螺旋变化之中。太极拳已不是一种简单的武术,而变成了一门哲学,需要不断地去研究,发现其中的奥妙,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养生水平,锻炼我们的适应能力。

  

 

  7.丹田内转

  陈式太极拳奇妙的内劲——丹田内转,也体现了“处处螺旋”的道理。古人讲:“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道家养生家认为丹田是练功的“根”。现代生理学,也使我们知道了“丹田”即为我们的生命之源。陈式太极拳强调意注丹田,以意领气,用逆腹式呼吸法,以真气带动。打起拳来,小腹内部内气鼓荡、翻江倒海;外形则转臂旋腕,旋踝转膝,以丹田内转为核心,贯穿整体一系列的螺旋运动,实现非圆即弧的运动。行拳时,全身放松,引真气下行,意注丹田,再由丹田内转启动周身,同时,外呼吸引动内呼吸,以真气带动小腹内的诸脏器取螺旋形式转动起来。

  马虹先生讲陈式太极拳的最佳呼吸方式为“周天开合呼吸法”。练内功时真气运行,通过前后三关实现任督二脉畅通一周的所谓“小周天”,打通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大周天”。周天开合,即为真气循经络旋转一个周天,拳式动作基本上为一个开合,使内呼吸与动作开合协调一致,内外相随,周身一家。可见,陈式太极拳,无论是从内到外都是走“立体螺旋”。

  8.修炼过程的螺旋

  练好太极拳要过“五关”,即为明理关、放松关、懂劲关、呼吸关、持恒关;达到三层境界即为内外合一、形神合一、天人合一。陈照奎先生讲“要学习这套拳,必须从难从严,过硬地下功夫”。陈小旺先生也总结了学习太极拳的五层功夫。太极拳不仅是一门体育课,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拳法拳理涉及医学、生理、心理、书法、管理、军事等多门学科,经过前辈几百年实践、充实、改进,已逐步形成一个体系,因而要学好太极拳必须认真研究拳法拳理,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从而使自己的水平达到一个更高 的层次。总之,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需要终生学习、修炼,经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文章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