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拳理 >

太极拳的意气形

时间:2018-06-04作者:GJ 点击:

  初学太极拳,可以先把注意力集中于记忆动作的路线和要求。练习前通过想象动作做好“用意”的准备,练习时用意念引导肢体循着规定的路线运动,并用意识检查姿式规格是否合度,一经查觉不合格,及时进行纠正。在动作记熟后,再把注意力转注于动作的细节和变化。例如,或注意于动作的开合虚实变化,或注意于动作的技击含义,或注意于实中求虚、动中求静的练法,或注意于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的密切配合。要把“用意”这一要求贯串于整套太极拳练习的始终。逐步从先想后练,边想边练,达到意动身随、手到劲发、随心所欲的高级程度。

  首先应弄懂每一拳式的技击含义、动作要领、规范以及每一式每一动的阴阳开合、用意运气、技击应用、气势神态、功力体验等.保证用意正确,并在锻炼中不断领悟校正,才能正确进行意气运动的锻炼。招式和意气要同时练.应一招一式地学,学一式练一式。

  意与形不即不离.初学应求形.待形规范加意,意与形是一种递进生长的关系,意长形亦长,形长意相随,两者如同佛前灯芯,相互缠绕,共同生长,意高形高,形高亦增意。只重意不重形.易落于空。只重形而缺意,则难以提高,难达境界,难上台阶。只有形意相合,不弃不离,才能体悟到太极之深邃精华。

  “用意”是以意念引导动作的进行。“不用力”,指全身放松.毫无拙力,不使肌肉紧张。这个力就是指太极拳所谓的拙力。通过用意放松全身,化去僵劲.达到神凝、气定、心静,然后使体内各个器官系统和谐统一,经络气血流通,达到一种最佳状态。

  气是人身体内细胞运动而产生的能量,是生命的根本。气联系着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形体内外得到统一。人之气不只是先天元气,元气之外还有两肾所生真气、后天元气(含有物质性并带有磁石的外气)、水谷精微之气(人食五谷经消化而生成)。此四者总和称为内气,也就是拳经常说的丹田之气。拳论日:“以意行气.务令沉着,仍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才能便利从心。”气又与血联系在一起。《素问·五脏生成篇》说:”气为血之师.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

  气血是人的真气和血液的合称,气血的关系非常密切。血的生成和运行有赖于气的作用,而气的生成和作用的发挥,又赖血的滋养。可以通过呼吸法去推动它。而呼吸之根又在丹田,道家所谓的“无根树”。气出丹田,气归丹田,气由丹田,气涌丹田,气沉丹田.始终不离。初时可心平气和,使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协调自然。随功夫的增长加深,可以自然而然地转变呼吸方式,由口鼻呼吸而腹式呼吸而逆腹式呼吸等。气贯四梢,使动作绵绵不断如江河奔流,滔滔不绝,绵绵不断。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先炼意、炼形,再以“意“领气、以形导气,这便是炼气的关键。

  在拳架之中将“气”这种最基本最富有生机的精微物质(或说能量)转化为我们所需的各种功夫。要用“气”首先必须要求“气”能按照我们习练者的意志而运行或转化。我们将这种练习心意驾驭内气运行的能力的过程,称为“行气”。将注意力放在内气上暗示其随动作的变化而运行。以意导气,是一种长期意念与形体的训练,把气变成有序化的、听从指挥的、具体的、有形的,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重视意的同时,也要区分意与气的关系。拳谱有云“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时时用意用神,则天长拳精,眼有神,肌有觉,意有察,三者合为一,才能达到较高境界。

  太极拳是内家拳,拳谚云“内功拳首在练意”。都强调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如何加强意识的修炼、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呢?一般采用下面的训练方法。

  一是桩功,行拳前先站桩.如无极桩、混元桩、静坐等。养浩然之气入注丹田,养先天元精、元气、元神来补精、气、神。虽言养气,其实是练意,通过练意而达到养气、练气的目的。

  一是行拳中用意。行拳用意一定要全身放松,但松不是懈,松是意松,若有意若无意,不刻意又不放意。一招一式,举动轻灵,意不注重某一个点上,要把意入在由点组成的弧线上,由弧线组成的圈圆上。以一意贯之始终,从起势到收势皆如此。由初时的自然用意不用力到后来意与一招一式,内外融会,合二为一。以意为君,心骨肉为臣,意之所至,气之所至,力之所至。四肢百骸柔若无骨,节节贯串,一气呵成,意意不断。拳随意发,不拘泥一拳一式,达到四两化力做千斤之奇效。

  总之.在练习过程中体会太极拳意、气、形、神、力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区别,才能在练习过程中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