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书法艺术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与艺术,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内涵、法则,然而文武之道却是相辅相异的。以太极拳与书法艺术为例,两者同源而异流,其形象、神韵、刚柔之气,学练程序、艺术效果等,彼此互通、交流、融会诸方。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与艺术,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内涵、法则,然而文武之道却是相想通的。以太极拳与书法艺术为例,两者同源而异流,其形象、神韵、刚柔之气,学练程序、艺术效果等,彼此互通、交流、融会诸方,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正雷太极书院五楼书法厅
一、同源异流 太极拳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高层次的文化遗产,其理论基础是《易经》阴阳八卦学说。太极始自何时,尚无文字可考,但传说甚古。太极拳内涵极厚,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辩证思维与武术、医术、导引术最完美的结合。涵盖着阴阳、动静、虚实、开合、刚柔、化发、意力等一对对矛盾的辩证统一。 中华文化无不起源于《周易》,其中中医学与汉字尤为明显。汉字如同国画、书法一样,充满了大写意,每一个字,每个笔画,都折射出中华的根——东方传统思维形态及内涵,因而成为世界上最发达、最完美、最富深邃哲理的意音文字。
古老的中国汉字源于八卦,源于易学。毫无疑问,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也是同步的,它不仅与太极拳同源并且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内涵深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形式之一,穷字体形态变化于笔端,融会作者的情性于纸上。 几千年来中国书法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艺术系统。概括书体主要可分为篆、隶、楷、行、草五大类。各类又可分为小类。
书法艺术讲究用笔、结构、布白、墨法等。运笔是书者基本功夫,由于笔画可长可短,可正可斜,可曲可直、可粗可细,它们之间又有种种不同的搭配形式,所以在书法艺术中,字的结构是千变万化的,好比太极拳推手和散手的变化无穷一样。 上述太极拳与书法艺术,一文一武,同根同源,皆源于史前的八卦学说;具有同样深邃的理论知识,缜密的规范要求,同是易学难精、顶峰难攀同源异流的科学艺术。
正雷太极书院书房
二、皆繁而严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内家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裹铁之术,在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都含有相当哲理,外形和内在的要求都非常严格。杨澄甫的《太极拳十要》中,较为全面地提出:虚领顶劲、松腰、气沉丹田、立身中正,沉肩坠肘、含胸拔背等项,是讲练拳时要头容正直神贯于顶,方能精神提起;立身中正、气沉丹田、松腰,是说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转动灵活;胸微内含利于气沉丹田,拔背使气贴于背,利于力由脊发;沉肩坠肘是松肘坠肩、气集丹田,全身得力。这些外形上的要求,还要时刻注意“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及手与足合。 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变化很多,同太极拳一样,涵有深邃的理论、渊博的文化知识、严格的规范动作。书法艺术主要讲究笔法。笔法是指书法的点画和用笔的方法。笔法具体讲是书者在掌握了一定的用笔技巧以后,用各种书体即真、草、隶、篆诸体学习和创作中的笔法。在笔法中用笔主要有方、圆之别:有楞角者为“方笔”,无楞角者为“圆笔”。宋代姜夔在《续书谱》中讲:“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用笔还讲究涩笔,即笔与纸磨擦有声,要笔笔送到尽处。如同太极拳之前式之末(做到位)为后式之始,是讲用笔或出拳均要恰到好处。
笔法离不开“身法”,古人主张书法全身力到,即力送笔端。书法艺术所说的“力”与太极拳的“力”是一个意思,这个力决不是大力士或粗壮工的拙劲;而是久久练出的内劲,即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力由意生,意到力至,恰到好处。 书法艺术与太极拳共同之处,无论是外形还是内在要求,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要求高、规范严,功夫深浅皆表现在艺术水平上,不管是拳架或交手,还是书法作品,行家一眼,便知高低。
正雷太极书院二楼餐厅
三、形式相合 太极拳是身心皆练、内外一体、刚柔相济、集技击与健身为一体的武术。每一着式皆含高深的技击作用。初学时,从学动作入手,在教者的指导下,以其示范为榜样,细心模仿,一式一式的学。好比小学生学写字,一笔一画地学,一个字一个字的学和写。拳式由手眼身法步组成,好比书法结字由点、直、横、勾、撇、捺等组成一样。太极拳身法要求端正自然,不偏不倚,舒展松活,腰为主宰,完整贯串等。眼法:根据拳式变化需要,目视前方或前手上方或者动作方向,换势时要做到精神贯注、意动势随,神态自然等。
书法一般以每个汉字为基本单位,汉字笔画繁简悬殊,结构纷杂多变,其基本规律,谓之间架结构。间架是指字形安排;结构就是文字中笔画的组织。两者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并称间架结构。间架好就能使字体端正稳健,结构好,笔画配置合理,就能使字有气势。给人以美的感受,好比一个拳式表现的美好是一样的。 太极拳套路是指整趟拳的全部动作,打完一趟拳好比写了一篇完整的书法作品。
- 上一篇:太极拳套路调气活血脉
- 下一篇:拳起于易,理成于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