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太极文化 > 太极养生 >

《中国科学报》太极拳:内外兼修 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时间:2017-02-22作者:HUI 点击: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像瑜伽代表了印度文化,太极拳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早在17世纪,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创编出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拳法,名为太极拳。  

  有助于治疗慢性病

  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郭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太极拳作为某些慢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症、骨关节炎、纤维性肌肉痛等)的干预方案已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美国老年医学学会和英国老年医学学会,先后将太极拳作为预防与治疗慢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进行推广并出版了相关指南。

  近两年《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刊登新研究发现:练习太极拳不仅对帕金森氏症具有显著的预防与康复作用,而且能够有效缓解纤维性肌肉痛。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部分、中国国粹,其价值与作用更需深入挖掘和推广。

  据郭黎介绍,研究表明,以健身为目的的杨式太极拳运动强度相当于50%最大摄氧量(男子)或60%最大摄氧量(女子),运动时的心率男子约在120~141次/分,女子约为115~136次/分,对应的心率储备约相当于55.1%~57.8%(男)和50.3%~52.7%(女)。

  郭黎指出,太极拳的运动强度与练习时的重心高度有关,如低架太极拳的能耗就高于高架。

  重在养心

  作为一种有氧健身方法,太极拳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运动特点和呼吸方式,对老年人的心脑血管慢性疾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一点已被推荐用于预防与治疗中。

  研究者发现,太极拳练习同时可以加强老年人下肢的稳定能力,降低因摔倒而受伤的概率。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可有效延缓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如改善肌力、平衡能力和骨密度,对改善老年人整体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

  太极拳重在养心,在“致虚极,守笃静”的意念下,调心、调息、调身,对不同年龄段的练习者的心理素质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长期规律地进行太极锻炼可以改善肌肉力量与耐力,同时改善其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和膝关节的本体感觉。相对于步行、慢跑等运动,太极运动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太极是一种低冲击力,柔和缓慢的有氧运动,可以训练练习者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

  循序渐进

  但是,随着练习太极拳的普及,练习者腿部特别是膝关节出现疼痛症状的人越来越多。郭黎指出,出现这种疼痛症状,可能是因为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方法不科学,动作不够规范所致。研究表明,长期以错误的太极动作进行锻炼,会增大膝关节肌肉及韧带损伤几率。

  因此,老年人在练习太极拳时除要注意动作要领外,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高架式开始,逐渐过渡到低架。另外,郭黎强调,还应注意练习的多样化,避免长期练习单一项目引起局部负担过重。比如太极拳对下肢的负荷较大,每周的运动计划中可以有意识地穿插其他下肢负荷小的运动。